原文地址:日語漢字的讀音-1 聲母作者:古韻
日語漢字音分爲吳音、漢音、唐音和現代音等,其中使用的絕大多數音讀字都採用吳音或漢音兩套體系。唐音和現代音字既少,又缺乏系統。本文討論吳音和漢音的情況。
大體來說,吳音和漢音的體系很類似,基本都能從中古漢語的音韻體系推出。
先說聲母,中古漢語全清(清音不送氣)、次清(清音送氣)、全濁(塞音、塞擦音、擦音的濁音)、次濁(鼻、邊、半元音)的體系在普通話、日語裏都有歸併:普通話裏全清、次清、次濁保留中古特點,全濁全部清化,根據聲調分入全清和次清;日語吳音不分送氣,全清、次清合併,全濁、次濁保留;日語漢音可能受到唐代長安音的影響,全濁音清化和全情、次清一起合併,而次濁中的鼻音塞化成濁塞音或塞擦音。具體情況如下(注意日語p, t, k和b, d, g是清濁區別,而漢語拼音p, t, k和b, d, g是送氣和不送氣區別,表中中古拼音接近國際音標表示法,中古的p, ph發音分別同漢語拼音b和p,餘類推):
這樣,只要瞭解中古漢語裏各字的聲母,很容易推出日語漢字讀音所在的行(即聲母)。主要的變化如下:
1. 如前所述,日語全清次清一律合併,且漢音中全濁清化,詞濁變全濁。其中p (-> h), b, m行爲一組,t, d, n爲一組,k, g, ng(->g)爲一組,s, z爲一組。全濁如“行”(ghrang),吳音爲giyau -> gyou,漢音爲kau -> kou。次濁如“男”(nom),吳音爲nan,漢音爲dan。由於吳音、漢音的混亂以及一些字的慣用音以及連濁等,用漢語判斷日語的清濁容易不準。
2. 在日語引入吳音、漢音時,は行仍讀p,當時日語沒有h的讀音,因此漢語幫(p)、滂(ph)和並(b)母漢音對應日語的p行,而曉(h)母和匣(gh)母漢音只能對應當時接近的日語k行。後來日語は行讀音變化爲h,一般僅在促音後仍保留p的讀音。後來爲區分這兩種發音,爲了保留p讀音字又發明出了加圈的ぱ行。對比“日本”(njit puonx),引入時爲nit pon,有促音的讀法保留は行的原始發音nippon,而促音消失的讀法,聲母發生變化,成爲nihon。另外在鼻音(即撥音)後可能因爲受到變成/m/的撥音影響,除常見的濁化成b以外(三本sanbon、三杯sanbai)也有部分保留雙脣音且不濁化(即仍爲/p/),如(三分sanpun、散步sanpo)。
此外,は行此後在詞中發生弱化,與wa行合併,即在詞中成爲wa, wi, u, we, wo,再以後又和wa行一起發生變化成爲wa, i, u, e, o。但因爲漢字有獨立性,聲母可以看成是詞首位置,一般不受影響,受此影響的主要是和語和漢語的韻尾。僅有在量詞“把”接在數詞後時發生弱化,即“一把”、“二把”成爲itiwa, niwa,而“三把”濁化爲sanba,“十把”仍爲zippa。
3. 日語清塞擦音(精清莊初章昌)全部併入擦音s,如菜(chaih)變爲sai,早(caux)變爲sau -> sou,而現代的塞擦音ti和tu本是t行塞音。由於知(tr)、徹(thr)、澄(dr)三母引入日語時仍是塞音,因此普通話讀zh, ch的字除s, z行外,一部分爲t, d,如“偵”(trieng)讀tei,“知”(trie)讀ti,“滯”(dried)讀tai。
4. 普通話爲0, y, w聲母而日語爲g行的幾乎都是疑(ng)母字,如“義”(ngieh) gi,“五”(ngox) go,“外”(nguad) gai等。
5. 由於現代日語中di, du的讀音分別合併入zi和zu,很多本應爲d行的字看起來成爲z行。如“女”(nriox)吳音nyo,漢音dyo -> zyo,“地”(diih)吳音di -> zi,漢音ti。
由以上可總結出由漢語拼音推測日語音讀聲母行的表:
大體來說,吳音和漢音的體系很類似,基本都能從中古漢語的音韻體系推出。
先說聲母,中古漢語全清(清音不送氣)、次清(清音送氣)、全濁(塞音、塞擦音、擦音的濁音)、次濁(鼻、邊、半元音)的體系在普通話、日語裏都有歸併:普通話裏全清、次清、次濁保留中古特點,全濁全部清化,根據聲調分入全清和次清;日語吳音不分送氣,全清、次清合併,全濁、次濁保留;日語漢音可能受到唐代長安音的影響,全濁音清化和全情、次清一起合併,而次濁中的鼻音塞化成濁塞音或塞擦音。具體情況如下(注意日語p, t, k和b, d, g是清濁區別,而漢語拼音p, t, k和b, d, g是送氣和不送氣區別,表中中古拼音接近國際音標表示法,中古的p, ph發音分別同漢語拼音b和p,餘類推):
分類 | 中古漢語聲母 | 中古漢語拼音 |
日語吳音 |
日語漢音 |
普通話漢語拼音 |
全清 | 幫, 非 |
p |
p -> h |
p -> h |
b, f |
次清 |
滂,
敷 |
ph |
p ->
h |
p ->
h |
p,
f |
全濁 |
並,
奉 |
b |
b |
p ->
p |
平p, 仄b,
f |
次濁 |
明,
微 |
m |
m |
b |
m,
w |
全清 | 端 |
t | t |
t |
d |
次清 |
透 |
th |
t |
t |
t |
全濁 |
定 |
d |
d (->
z) |
t |
平t,
仄d |
次濁 |
泥,
娘 |
n,
nr |
n |
d (->
z) |
n |
全清 |
知 |
tr |
t |
t |
zh |
次清 |
徹 |
thr |
t |
t |
ch |
全濁 |
澄 |
dr |
d (->
z) |
t |
平ch,仄zh |
全清 |
精, 莊,
章 |
c, cr,
cj |
s |
s |
z, zh,
j |
全清 |
心, 生,
書 |
s, sr,
sj |
s |
s |
s, sh,
x |
次清 |
清, 初, 昌 | ch, chr,
chj |
s |
s |
c, ch,
q |
全濁 |
從, 禪, 船,
邪, 牀, 俟 |
z, zr, zj,
zs, zsj, zsr |
z |
s |
平(c, ch, q, sh,
x), 仄(z, zh, x, s, sh) |
全清 |
見 |
k |
k |
k |
g,
j |
次清 |
溪 |
kh |
k |
k |
k,
q |
全濁 |
群 |
g |
g |
k |
平(k, q), 仄(g,
j) |
次濁 |
疑 |
ng |
g |
g |
0, y,
w |
全清 |
影 |
q |
0,
y |
0,
y |
0, y,
w |
全清 |
曉 |
h |
k |
k |
h,
x |
全濁 |
匣 |
gh |
g,
w |
k |
h,
x |
次濁 |
云,
以 |
0,
j |
y,
0 |
y,
0 |
0, y,
w |
次濁 |
來 |
l |
r |
r |
l |
次濁 |
日 |
nj |
n |
z |
r,
0 |
這樣,只要瞭解中古漢語裏各字的聲母,很容易推出日語漢字讀音所在的行(即聲母)。主要的變化如下:
1. 如前所述,日語全清次清一律合併,且漢音中全濁清化,詞濁變全濁。其中p (-> h), b, m行爲一組,t, d, n爲一組,k, g, ng(->g)爲一組,s, z爲一組。全濁如“行”(ghrang),吳音爲giyau -> gyou,漢音爲kau -> kou。次濁如“男”(nom),吳音爲nan,漢音爲dan。由於吳音、漢音的混亂以及一些字的慣用音以及連濁等,用漢語判斷日語的清濁容易不準。
2. 在日語引入吳音、漢音時,は行仍讀p,當時日語沒有h的讀音,因此漢語幫(p)、滂(ph)和並(b)母漢音對應日語的p行,而曉(h)母和匣(gh)母漢音只能對應當時接近的日語k行。後來日語は行讀音變化爲h,一般僅在促音後仍保留p的讀音。後來爲區分這兩種發音,爲了保留p讀音字又發明出了加圈的ぱ行。對比“日本”(njit puonx),引入時爲nit pon,有促音的讀法保留は行的原始發音nippon,而促音消失的讀法,聲母發生變化,成爲nihon。另外在鼻音(即撥音)後可能因爲受到變成/m/的撥音影響,除常見的濁化成b以外(三本sanbon、三杯sanbai)也有部分保留雙脣音且不濁化(即仍爲/p/),如(三分sanpun、散步sanpo)。
此外,は行此後在詞中發生弱化,與wa行合併,即在詞中成爲wa, wi, u, we, wo,再以後又和wa行一起發生變化成爲wa, i, u, e, o。但因爲漢字有獨立性,聲母可以看成是詞首位置,一般不受影響,受此影響的主要是和語和漢語的韻尾。僅有在量詞“把”接在數詞後時發生弱化,即“一把”、“二把”成爲itiwa, niwa,而“三把”濁化爲sanba,“十把”仍爲zippa。
3. 日語清塞擦音(精清莊初章昌)全部併入擦音s,如菜(chaih)變爲sai,早(caux)變爲sau -> sou,而現代的塞擦音ti和tu本是t行塞音。由於知(tr)、徹(thr)、澄(dr)三母引入日語時仍是塞音,因此普通話讀zh, ch的字除s, z行外,一部分爲t, d,如“偵”(trieng)讀tei,“知”(trie)讀ti,“滯”(dried)讀tai。
4. 普通話爲0, y, w聲母而日語爲g行的幾乎都是疑(ng)母字,如“義”(ngieh) gi,“五”(ngox) go,“外”(nguad) gai等。
5. 由於現代日語中di, du的讀音分別合併入zi和zu,很多本應爲d行的字看起來成爲z行。如“女”(nriox)吳音nyo,漢音dyo -> zyo,“地”(diih)吳音di -> zi,漢音ti。
由以上可總結出由漢語拼音推測日語音讀聲母行的表:
漢語拼音 |
日語 |
b, p, f |
h, b |
m |
m, b |
d, t |
t, d, z(i, u) |
n |
n, d, z(i, u) |
l |
r |
g, k |
k, g |
h |
k, g, w |
j, q, x |
k, g, s, z |
z, c, s |
s, z |
zh, ch |
s, z, t, d |
sh |
s, z |
r |
n, z |
0 |
0, y, g, n, z |
y |
y, 0, g |
w |
0, g, m, b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