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百 尺 廔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

[转载]古直年谱述要(之一)

$
0
0

古直年谱述要(之一)

 

1885年 (清光绪11年  乙酉) 1

    11月29日,古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龙文乡(梅南镇)滂溪村。祖父名古康先,祖母吴氏,生一子,但早殇,乃以堂弟湘帆次子为嗣,这便是古直的父亲古锡贤。古锡贤小时因家境不支,仅读了两年书,后陆续到堂兄锡渊的家塾读了几年夜学,略知文理。梅州历来崇文重教,读书风气甚浓,就古直祖上,已出过数个进士。古锡贤十分希望古直能延续传统,学而优则仕。所以,尽管不宽裕,仍决意供古直读书。为筹古直的学杂费,躬耕之余,兼做木工,常挑木匠工具下州城挨家逐户修理家私用具。古直的母亲名严韵招,对古直疼爱有加。这些情况,后来古直在《先王考府君事略》、《先府君事略》备述。

 

1890年  6岁  

    2月,家人送古直入家塾读书,所读的是《三字经》,每日学写填红字一页。始读书时称6岁,其实仅出生50个月而已。

 

1897年  13岁

    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已熟背诵完毕,接读《古文释义》,抄读时文,学做试贴诗及时文的破承题。为了使古直见多识广,父亲在家专门辟楼藏书,“令得纵观,寝馈其中”,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。

 

1900年  16岁 

    古直负笈到兴宁县拜罗翙云为师。罗先生是学识丰富,治学严谨的学者,他的教学处叫“思藻楼”。在二十几个同学当中,古直年纪最小,然也最聪颖,老师布置每十日做策论一篇、时文一篇、诗一篇的功课往往超额完成,故“颇得先生善视”,使他更多机会读罗先生的藏书诸如《昭明文选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。古直经博览百家之后,在表述形式上,尤对汉魏六朝及清代骈文有着浓厚兴趣。

    是年,北京爆发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事件,令少年古直民族荣辱感顿增,在心底埋下了抗争逆恶的种子。

 

1901年  17岁 

    罗先生要求学生通知古今,了解时势,古直乃兼阅《经世文新编》、《瀛寰志略》等,凡先生架上的书皆时时取阅。古直家人除“益斥资储书”之外,还“又以时资之出游,使交胜己”,令他开阔视野,接触新事物,渐养成关心社会与民生,正道直行,高风亮节的品格。

 

1904年  20岁

    始用别字“公愚”,取孔子语“古之愚也直”意。

    是年,因罗先生赴京会考不复教学,古直返梅县城拜谢吉我为师。此时,经常到桂里学堂向黄慕周、李季子借《新民丛报》阅读,并相约读严复所译《天演论》、《群学肆言》,后又读杨篤生的《新湖南》和邹容的《革命军》等书籍,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。

    是年,在梅城始结交侯过(子约)。侯过1956年的和作有 “早岁寻师太傅门,书声夜夜隔墙闻”句,并注:“少年就傅时,层冰住谢家祠,余住钟氏祠,旦暮闻层冰高诵《新湖南》、《新罗马传奇》等诗歌,半年始通姓名”。

 

1905年  21岁

    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“中国同盟会”在日本东京成立,古直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阅读,对孙中山提出的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建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革命主张极予赞同。古直常与一帮热血青年谈学论世,慷慨激昂,奠定了变革社会的决心和志向。

 

1906年  22岁

    年初,梅县松口的谢逸桥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扩展同盟会组织,古直即由谢逸桥主盟,在梅县梅城攀桂坊桂里学堂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同时加入的还有李季子、丘哲等人。

 

1907年  23岁

    始用别号“层冰”,取自楚辞“层冰峩峩”。

    是年秋,古直进入松口体育传习所学习,其实该所是有学科、术科的军事训练所,教员有姚雨平、张醁村等七八人,同学有丘哲、叶菊生、黄蒿南等一批。毕业后,古直留在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,在古直等人的鼓动下,学生纷纷剪去发辫,以示与封建帝制决裂。是年冬,与钟动、李季子、曾晚归、曾伯谔等组织“冷圃”学社,旨意“冰雪万里,潜孕阳春”,传播革命救国思想。

    据民国20年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先生回忆,冷圃学社在州城北门,门联为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横屋联是:“散发乘夕凉,飞心入明月;高胯遍四海,含笑看吴钩”,全然忧国与枕戈待旦意味。

 

1908年  24岁

    在日本东京做鼓动策划的同盟会干部钟动频繁同古直通信,商议教育兴国,办学育才。是年暑假,古直辞去松口公学国文教员职务,在“冷圃”社友曾伯谔鼎力捐助下,与李季子在梅城北岗办起了梅州学校(即后来的梅州中学),成为梅州最早开办的公学堂之一。

 

1909年 (清宣统元年 己酉) 25岁

    2月1日,梅州学校开学,古直在开学礼上说:“予望诸生第一当以高尚思想,尊其人格。夫学先求是非,先致用,用以亲民,非以干禄”,提出了重德兼才“德慧智术”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(见古直<梅州高等小学入学辞>)。最初学校学生仅三十多人,但多为高材之士,其中就有为追求真理舍身成仁的早期共产党干部熊锐,也有后来成为梅县东山中学校长和县长的彭精一。在其后近百年间就读的四万多学子中,更群星闪烁、人才辈出。不少蜚声中外的军政、科学、艺术、企业各界精英诸如叶剑英、谢晋元、黄琪翔、古大存、李国豪、黎尚豪、吴佑寿、李金发、林风眠、黄药眠、曾宪梓等等,均曾在此接受过基础教育。

    11月13日,由柳亚子、陈巢南、高天梅等同盟会员发起,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文学社团“南社”在苏州成立,成员多为反清的知识分子。古直年末加入了南社,社号是108,为广东首批加入,影响较广者。柳亚子《南社纪略》附录名单列:“古直,字公愚,号孤生,广东梅县人。l08”。

 

1910年  26岁

    主持梅州学校。

    是年,惊悉朝鲜亡于日本,“南社”一位朝鲜人申圭植闻讯自尽,特作诗《哀朝鲜》,发表在《南社丛刻》第5集,门生熊锐等和之。

    而后,“冷圃”社友李季子年方27不幸病故,古直作《冷圃曲哀李季子》,有曰:“......即今怕闻蒿里歌,依稀人在山之阿,梅水东流日千里,魂兮不归将奈何”,表达其哀思。其时,柳亚子写信垂问,古直长诗《答柳安如问冷圃风景》复之:“李生爱此地,相与结吾庐”,“方将招梅鹤,何期竟兰枯”,“感此一长叹,吾怀良难舒”,道出缅怀、痛惜与失落心情。

    这一年,因探究汪中诗文与选学,古直开始了和江苏兴化国学大师李详(审言)的书信交往。

 

1911年  27岁

    2月,任汕头《中华新报》编辑,在报上刊出《告广东父老兄弟书》,鼓动反清革命。4月27日广州起义震动全国,古直得悉参加起义的松口体育传习所同窗饶辅廷、林修明、周增等壮烈牺牲的消息,无比激动,写下了“滚滚珠江水尽冤,巫阳不下复何言。亡胡天意终宜验,思汉人心信不谖。有限遗民谈往事,无多老泪洒中原。黄花消息教难问,死抱枝头为国魂”以寄托哀思。8月,古直感觉梅州革命时机已到,乃辞去报馆职务回到梅城。

    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汉暴发,各地纷纷响应。古直和以“冷圃”同仁为核心的义军进行了一系列起义光复前周全的准备。11月11日,古直与钟动等人在梅城组织起义,一举光复梅县,古直时任梅州军司令部秘书长。

    12月29日,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清朝统治宣告结束。

 

1912年  (民国元年  壬子) 28岁

    年初,创办家乡的滂溪小学,古直说服众宗亲,将祖祠屋背山林砍掉变卖,得银500两,解决了办学经费,终令学校2月1日顺利开学。此举得到了众人称誉。

    3月10日袁世凯篡权,各地讨袁呼声日益高涨。

    3月,古直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汕头机关部秘书长。4月开始筹备创办汕头《大风日报》,旨以“巩固共和,实行平民政治”,反击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阴谋。为筹资办报,古直赴暹罗、新架坡、芙蓉、马六甲、加影、吉隆坡、霹雳埠、槟榔屿等南洋十数埠募款招股。

    10月,返回汕头时,同盟会已改组为国民党,古直遂辞去秘书长一职,不复挂名党员,专心办报。

 

1913年  29岁

    1月,古直任汕头《大风日报》社长。1月16日,《大风日报》发表了题为《万恶政府》的社论,揭露袁世凯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,成为广东讨袁斗争的先声。3月,报社遭到袁世凯的走狗,广东都督龙济光查封,并贴出悬赏公告通缉古直,古直遂从汕头避居香港。

    此次查封,毁失了放在《大风日报》社的温生才手书。古直敬仰其辛亥刺杀广州将军孚琦,而后从容就义的壮举,几经周折方寻得墨宝,正准备在报上刊出,却遗憾失去,令古直耿耿于怀。

 

1914年  30岁

    2月,由香港回到家乡,组织起龙文乡教育会,筹划创办龙文公学(高等小学)。至4月,古直带头拆除安仁寺内神像,改建成校舍。这种兴学无畏之举,一时轰动梅州,传为佳话。龙文公学学生郑天保后来诗述:“我独慕其人,私心为拜倒”,“手燃烈火炬,焚尽彼三宝,昔日安仁寺,今为公学校”就指此事。古直办乡教向奉“有教无类”宗旨,由此使家境不济的子弟也有学习的机会,品学兼优的胡一声、郑天保等农家子弟都曾受惠,所以一直视之为恩师。

 

1915年  31岁

    2月,龙文公学开学;3月,受聘为梅城西厢公学教员;8月,当年创办的梅州学校已并为省立梅州中学,古直兼教国文,并作了《梅州中学校歌》。该校歌意境深远,字字铿锵,在此后的90余年间,仍一直沿用,成为梅州中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励志的精神图腾。

    12月25日,云南都督唐继尧和蔡锷、李烈钧通电全国,宣告成立护国军,起兵讨袁,首先吹响了武力推翻帝制,走向共和的号角。

 

1916年  32岁

    正月,革命党人钟动邀古直赴港,古直受命作为“南洋筹饷讨袁专员”,前往星洲等地筹款讨袁,乘邮轮途经越南海防时,见当地人被迫充军赴欧洲作战惨状,即赋成《海防行》一首。《海防行》细腻地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出征图,控诉了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,被誉为近代的《兵车行》。

    古直农历2月初10返国后,随即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府顾问,站到了讨袁护国斗争的前沿。10月,应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要求,代李烈钧写了《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》和《奠护国军阵亡将士文》两篇祭文。

    其后,古直将南洋此行所作17首诗结集付印,名曰《转蓬草》,因内容表达了强烈反侵略劳役意识,《转蓬草》在国内得到章士钊等有识之士赞许,诗集流入越南,引起殖民者恐慌。

    是年6月6日,袁世凯病死北京。年末,古直请假回乡,修葺“抱瓮斋”作藏书楼,并雇船将“冷圃”藏书从梅城运回,供龙文公学学生阅读。

 

1917年  33岁

    2月,藏书楼修葺整理完毕,古直撰二联悬“抱瓮斋”:门联“量力守故辙,悬车敛余晖”,客座联“诗书塞座外,桃李罗堂前”,然后返回云南都督府。

    古直力主引进先进设备开采锡矿,并且云南讲武堂要向华侨子弟开放。其意见得到唐继尧认同,随即派古直以“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”的身份重赴南洋,到南洋英属、荷属诸城,慰问并动员华侨回国投资、送子弟入学云南讲武堂(由此使大量华侨子弟和广东的青年有机会进入该处学习,据中央文献研究室资料,叶剑英当时在马来亚怡堡,就是此时考入云南讲武堂的)。

    9月1日,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,组织护法军,讨伐段祺瑞,但唐继尧未表支持。至冬,古直辞去云南都督府顾问一职回里,仍主持龙文公学。

    是年,古直过问江西庐山东林寺的修葺。《东西林建寺以来大事记》如是记载:“民国六年(1917年)。湖北李拙翁、广东古层冰、九江闵次颜协请九江县出面干预,购回土地山场四十亩,复捐资募化,营建殿堂僧寮,并正式请宏庆任东林住持。”

 

1918年  34岁

    春,在乡督建龙文公学新校舍,至冬,新校舍落成,古直撰一联:“世界无成无毁,此屋能覆能兴”喻指安仁寺的变迁与社会的兴衰。

 

1919年  35岁

    2月,龙文公学迁入新校舍。4月,古直出游广州,适逢北京爆发反对签订“二十一条”不平等条约的“五四”运动,古直见有《新青年》杂志及其他新文化书刊,乃当即选购寄回,让学生了解政事时势。

    5月,因讨袁护法时认识的林虎将军(解放初期任广西省政协副主席)力荐,古直先后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和封川县县长。在封川县任上,先开展造林,然后将五通神庙偶像拆除,改为封川县立小学校舍,推行文化治县。因政绩突出,于12月调任西江大县高要县长,古直撰一联自勉:“文臣不爱钱常奉教矣,匹夫犹有责况当官乎”。

    年冬,学生熊锐从上海来信说决意明春赴法勤工俭学而款未筹足,古直即汇大洋500元助成其行(后来熊锐在旅欧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与周恩来、赵世炎等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)。

 

1920年  36岁

    初春,在高要县任上,设立七星岩苗圃;在鼎湖山造林;继办《要言旬刊》;后办“高要初级师范暑期讲习所”;并开办了“高要妇女巢丝训练班”,请顺德巢丝能手任教。此外,还针对新江一带水涝数十年未解决的问题,专门出面召集相邻福景等乡协商,最终筑成能抵御水淹的新江围。

    虽为官可为民办实事,但短短的官宦生涯,已令古直领略种种官场丑恶。加之南北军阀内战不息,人民蒙难,自觉无力改变国家命运,是年10月,古直乃决然辞官归里,闭门读书。

 

   (未完)

 

 


 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  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  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

Trending Articles